2023年11月28日中午,开云(中国)“清美”系列沙龙活动召开。此次沙龙由工艺美术系党支部承办,沙龙邀请“薪技艺”国际工艺美术策展团队围绕“2023第六届薪技艺”工艺美术展览及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情况,与前来参加本场沙龙活动的陶瓷艺术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艺术史论系、雕塑系等各系师生代表做了深入详细的分享交流。
沙龙现场
沙龙由工艺美术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王晓昕主持。王晓昕首先简单回顾了薪技艺的策展初衷及薪技艺”策划发起初期的趣闻趣事,接着依次介绍了发言嘉宾、发言方向、并逐次请各位嘉宾展开主题发言。
首先,由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薪技艺陶艺专业负责人刘润福介绍了“薪技艺”的发起由来、特色及学术主张,依次回顾了前五届的展览盛况,具体介绍了薪技艺由五位策展人联合策展,轮值领队的特色策展形式。
“薪技艺”的总体介绍后,对第六届“薪技艺”陶艺专业做了总结与回顾。刘润福谈到:“薪技艺”陶艺专业作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关注挖掘基于传统工艺的新理解与新表现。基于这一理念,今年入选陶艺作品缤彩纷呈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接着,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薪技艺纤维艺术专业负责人、第六届“薪技艺”策展领队岳嵩介绍了“薪技艺”历届展览中纤维艺术的发展,并分享了今年的纤维艺术作品。
岳嵩讲到,技术演进一直是艺术发生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因为技术进步不仅能够推动艺术形式的演化,甚至能够驱动艺术观念及审美价值的改变。怎样既能存留传统造物语意,又带有明显的时代活力,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是今后关注的重点。在今年的纤维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纤维艺术家们探索出的新面貌与新思考。
接着,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薪技艺漆艺专业负责人杨佩璋分享了今年漆艺作品。杨佩璋讲到,今年的漆艺报名作品呈现出表现形式与思维的多样化,其中有各种非遗漆艺技法的新表现,漆艺材料观念的新探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中日韩文化交流的推进与发展,不少作品中呈现了日韩漆艺文化的艺术特征,比如韩国漆艺表现中常出现的螺钿镶嵌,日本漆艺对细节质感和审美意志的细腻诠释。这种国际性交流带来的思维、技术的交融,促使漆艺艺术生发出新的特质,体现了文化包容的意义。
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薪技艺玻璃专业负责人李静分享了今年的玻璃作品,分析了近年来玻璃专业发展的变化。李静认为,年轻一代的玻璃艺术家们比起表现深刻的人文情怀,更倾向于对生活和自我的探索的表达。因此,对玻璃材料的解读与表现手段也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玻璃艺术随着院校与企业、工作室之间的交流使玻璃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一变化证明了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群体正在进入被市场和民众广泛认知和接纳的时期。同时也突出玻璃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并彰显玻璃作为当代艺术和艺术设计媒介的独特价值。
最后由沙龙主持、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薪技艺金属专业负责人王晓昕就金属作品进行了分享陈述。
王晓昕讲到,在本届“薪技艺”的金属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艺术家用自己优秀的作品诠释和展现了对“传统”与“未来”的认知,青年艺术家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探索。
王晓昕进一步分析了金属艺术作品创作趋势出现的特点。相比复杂工艺,青年艺术家更愿意选择较为直接同时不失去工艺美感的表现技法,比如通过金属编制技法来表现作品。这种选择与改变也促使院校对培养新时代的工艺美术人才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的反思。
接着雕塑系副研究员宿志鹏指出,“薪技艺”是美术学院逐渐形成的品牌性展览,应该坚持展览的学院学术属性,同时应该以更广阔的形式接纳其他形式的参入。
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王小茉、刘平认为工艺美术是学院的创始基础,应该实践与理论并重,积极深化联合研究,夯实“薪技艺”的理论研究。
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杨帆、尹航,染织服装设计系副教授张红娟也从专业视点提出学术出版相关问题,提出学术论文整理的问题。
与会的其他老师也分别从不同视点,为“薪技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沙龙在风趣、祥和、专业、深入的气氛中结束。
出席沙龙的部分教师
(图、文:工艺美术系)